4月18日—20日,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2024级黑土地专项研究生来到梨树县开展野外实习实践活动,围绕黑土地保护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等主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
实习首站来到梨树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结合多年研究成果,系统讲解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比传统耕作与“梨树模式”的试验田数据,让学生们了解到秸秆覆盖免耕技术不仅能减少土壤风蚀水蚀,还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实现黑土地“用养结合”的关键。在观察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剖面结构后,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地保育的显著效果。
在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伟向同学们展示了现代化农机装备。从动力强劲的大马力拖拉机,到能实现精准播种的免耕播种机,再到用于秋收的联合收割机和玉米脱粒机。合作社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了“耕种管收”全链条效率提升。卢伟特别强调:“农机社会化服务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让保护性耕作技术得以规模化推广。”学生们还就合作社经营模式、农民培训机制等问题与负责人展开深入交流。
在孟家岭镇,实习团队重点考察了坡耕地“梨树模式”的创新应用。当地由于地形原因,部分区域坡耕地坡度较大,水土流失现象曾较为严重,土壤肥力不断下降,粮食产量也受到极大影响。李保国教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当地如何通过结合实际,对“梨树模式”进行优化,将等高种植、条带耕作与秸秆覆盖免耕技术有机结合,从而将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
活动中,实习团队还前往孤家子镇、刘家馆子镇等地,对东辽河的相关情况以及低洼盐碱地的形成与利用情况展开实地考察。
本次实习通过“高校专家+乡土专家”双导师制,构建起“实验室—试验田—合作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参与学生纷纷表示,田间课堂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黑土地保护的国家战略意义,更体会到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紧密结合农民实际需求。以后要多参与这样的实践,为黑土地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梨树之行,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更彰显了科技创新在黑土地保护与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随着“梨树模式”的持续推广,新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正以实际行动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为东北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融媒体记者:潘天月 李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