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在梨树镇高家村高产攻关田里,经过省农技人员采用5点取样法对随机抽取的10亩地块进行严格测产后,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谢卫平宣布测产结果:平均每亩实收籽粒鲜重1270.65公斤,籽粒含水率为22.00%,折合标准籽粒含水量14%后实收亩产为1152.45公斤。
这标志着以秸秆覆盖、条带休耕为核心内容的“梨树模式”技术体系已经成熟。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表示:梨树模式可以解决降水流失,增加土地肥力,降低农业投入,减少秸秆焚烧污染问题,是一项子孙后代都受益的好技术,在整个东北地区都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从1983年第一轮土地承包开始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农民追求产量的同时,大都没有养地的概念,农家肥用得越来越少,黑土开始慢慢变黄。一些老庄稼把式至今仍清晰的记得过去:“以前,那土稀暄儿、稀暄儿的,挖一锹底下都不带硬的,都是黑土!”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书记赵丽娟告诉记者:“黑土地之所以肥沃,是因为它的上面有一层黑色的腐殖质。黑土的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于其他土壤,最适宜耕种。由于化肥越用越多、土壤越来越板结、犁底层越来越厚、黑土层也越来越薄,多年来“掠夺式”的农业生产方式,让肥沃的黑土地疲惫不堪,随之而来的就是地力透支,耕地质量变差。”
给黑土地赋予新的生命,让大地重现勃勃生机,作为产粮大县梨树县的农技人员们十年磨一剑。经过13年的艰辛探索,被业界称为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应运而生。
“梨树模式”即在玉米收获后,实行秸秆全覆盖、秸秆半覆盖或者条带旋耕还田三种种植形式,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从而达到保墒蓄水、培肥土壤、减少侵蚀、改善土壤生物性状,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梨树镇八里庙村农民王晓鹏告诉记者:2015年遇上了伏旱,只有头伏下了透雨,二伏三伏都没有下雨,按照秸秆全覆盖的模式种地,在别人大幅减产的时候,他的粮食一点都没少打。”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采用秸秆全覆盖种植模式,照常规种植一垧地能节约灭茬、翻地等人工成本1000多,再加上减少化肥用量,一晌地也能省出2000左右,里外里就等于增产3000斤苞米。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告诉记者:秸秆覆盖有利于涵养水分,秸秆还田有助于缓解风蚀土地,秸秆腐烂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含量。“梨树模式”率先解决了东北黑土区玉米连作、秸秆焚烧导致的土壤退化以及衍生的环境问题,是对耕地质量保护最直接、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也是最容易被农民接受的耕作方式。
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梨树县也注重与高校的科技合作,于2011年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创办了中国农大梨树试验站。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农科院、加拿大农业部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外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梨树开展科研工作。实验站每年完成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近20项试验研究项目。实验站还与梨树县联合开展多项科研推广服务活动,组织了连续9届玉米高产高效竞赛,全县涌现出近百个高产典型,建设玉米百亩方600个、千亩方60个、万亩方20个。
如今黑土地论坛已成功举办5届,格局越来越大。今年8月22-25日在长春召开的第五届黑土地论坛更以层次高、范围广、研究深等特点,再次向世界发出保护黑土地的“梨树之声”。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黑土地论坛上做出重要指示:“要持之以恒地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利用”!
为加快推广“梨树模式”在本土生根开花,梨树县多次召开“梨树模式”推广工作会议,全县上下形成共识,确认以“梨树模式”为核心技术,全县整体推进。同时还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大补贴力度,对应用“梨树模式”种植的玉米地块,每公顷补贴750元。
节省开支、增加收入,综合效益是农民最看重的指标。在梨树县,“梨树模式”带来的明显效益让曾经心怀质疑的农民们纷纷动了心,采用此项技术种植的地块也从梨树镇高家村一块仅仅200多亩的试验田,发展到现在全县范围内的近200万亩,免耕覆盖栽培技术的“根系”在梨树这片沃土上也生长得越来越发达!
后记:梨树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优势得天独厚。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上,粮食单产“全国第一”。作为“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县”“国家级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梨树,如何发挥优势、担当责任、强县富民,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上闯出新路,是历届梨树县决策者的思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