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伟: 扎根黑土地 奉献新时代

时间:2019-10-22 来源:梨树广播电视台

   

 他出生于安徽省和县,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一名中共党员。2012年为响应清华大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他怀揣着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梦想,通过省委组织部面向清华北大定向招录选调生来到吉林梨树工作,从此踏上了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他就是蔡家镇党委书记何俊伟。

初心不改、扎根白山松水

2012年,他响应母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同时被吉林省委组织部招录选调生的诚意所打动,光荣成为吉林面向清华北大定向招录的124名选调生中的一员。那时,他的亲属和朋友都一致反对,为了扎根基层,携妻子一起来吉林奋斗,他反复做双方家人工作,母亲和奶奶更是为此哭过好几次,因为在她们眼里,从安徽到东北是很长的距离,以后想见到他一次都非常困难,当他决定来吉林奋斗的前天晚上,在电话中他们都闻声而泣,母亲和奶奶知道劝不住这个“倔强”的孩子,最终还是同意了,他带着母校和亲人的嘱托奔赴东北。他的爱人也是安徽人,千里迢迢陪她来东北打拼,组织上征求过他本人意见,要帮他爱人解决工作问题,但是他坚决推辞了,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出任何贡献,不应该向组织提需求,他要求爱人自己去找工作。起初他被组织分配到省公安厅,但是他心向基层,坚定地向省委组织部申请到基层工作。他的亲戚朋友怎么也想不通,一个农村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跳出农村,他为啥要放弃北京优厚的工作待遇,放弃在北京落户的机会,最起码也可以留在长春,为啥还要回农村?每当有人这么问他时,他总是内心笃定、理想坚定,从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

工作七年来,他只在每年春节回家一次,短暂的团聚后就匆忙返回工作岗位,年事已高的奶奶总依依不舍的说“孩子啊,这一走就是一年,明年不一定能看到我咯”,因为他是留守儿童,奶奶一手把他带大,自己现在却不能常在身边尽孝,听到这样的话,他心里总是默默地难过。他凭借一股勤奋和踏实的劲儿,很快适应了东北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经历了从接待信访束手无策到能够耐心处理并获得群众满意的转变。经历了从不折不扣执行任务的科员到带领班子为乡村振兴而奋斗的领导干部的转变。有过群众不理解而气愤地指责他的失落感,有过群众带着笑容送来锦旗的成就感,有过面对纷繁琐碎的工作想放弃的煎熬感,但更多存于他内心的是越挫越奋的执着。他做到了在困难面前没有气馁,在成绩面前没有骄傲,在群众面前依然热情,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理想和初心,而且理想和初心历久弥坚。

真心不悔、责任勇扛在肩

何俊伟同志十分重视脱贫攻坚工作,重点通过发展产业为贫困户“造血强脉”。他认准蔡家地处东北交通大动脉之上,又离长春等大中城市较近,发展棚膜经济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积极争取80万扶贫资金,确定用这笔扶贫款建温室大棚,但是这些钱只够建3栋,不成规模。他就引导和鼓励镇里的乡村能人张鹤敏建省级温室棚膜园区。她说建设园区最大困难就是流转土地和资金短缺。何俊伟得知后决定帮助她度过难关,对于集约土地问题,他和村干部经过四次选址并挨家挨户反复做工作,才把近20户农户手中的15公顷土地集中起来。对于资金问题,在贷款渠道少、难、慢的实际情况下,他决定用自己的信誉和房产为张鹤敏做担保,但是他的妻子坚决不同意,认为帮一个毫无关系的人做巨额担保简直不可思议。无奈之下,他半夜起来,把结婚证和房产证等手续“偷”出来拿给了张贺敏做担保,妻子发现后,哭了好一会儿并且好几天没有和他说话,在他诚恳的劝说和安慰下,他爱人想通了,她说既然陪他一起来吉林奋斗,有风险就一起承担,风雨同舟、永不后悔,最后帮助张鹤敏共获得贷款320万元。让他自豪的是,省级棚膜园区已于2017年建成投产,规模由3个扩建到18栋,80万扶贫资金撬动了社会投资420万,创造就业岗位55个,每年为80个贫困人口人均分红1000元,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2017年蔡家镇全年完成111户,210人的脱贫任务,2017年全县脱贫攻坚现场会在蔡家召开,扶贫工作获得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何俊伟同志认识到,蔡家镇位于吉林省重要城市周边,高速、高铁、国道102线从镇内通过,区位优势和交通节点地位突出,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所以,他以时不我待的工作状态投入其中。在已有的关东农耕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蔡家镇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扶持返乡创业者郭玉才新建四平市第一座民间红色博物馆,占地1公顷,藏品2500件,该馆已经成为全市党性教育和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新建省级生态采摘园,新建禅茶文化中心,新建柳条边客栈等农家乐6个。举办“梨树县首届关东年俗冰雪文化旅游节”,吸引10万余游客观光游玩,带动了当地居民增收。在他的谋划和推动下,蔡家镇已初步形成以关东农耕文化为主、辽河文化、红色文化、辽金文化、佛教文化为辅的多元文化旅游新格局,为发展乡村旅游注入了文化内涵,小镇全域旅游开发成效初显,2017年被评为省级特色小镇,蔡家在全县乃至全市的位置和知名度都显著提高。

忠心不移、党性更加坚强

他注重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增强宗旨意识。他敢于直面历史问题,不推诿、真担当,解决了敬友村李淑媛为要公用道而上访14年的案件。解决了马家村因18户土地经营权被几十户村民抢种而上访8年等历史信访难题。他注重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廉政纪律。在每年年底准备回老家过年的时候,都有人以赠送路费等名义给他红包,他都毫不犹豫委婉拒绝,有些用语言推辞不了的情况下,他直接将办公室的门堵住,直到来人将红包拿回去才让他离开。他深知权力是组织和人民赋予的,能力是在组织和人民给予的平台上锻炼出来的,所以,对待手中的权力,他始终有颗敬畏的心。在他的带领下,全镇党风、政风、民风不断改善。他注重在一线历练能力和品质。六年来,他能够零距离了解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和基层的真实状态,基层锻炼了他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培养了他不急不躁,脚踏实地的意志品质。

他在基层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十八大以来,基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更加稳固,在这样的氛围中,他有信心、有责任、有决心为基层群众做些实实在在的实情。他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既然选择基层,就要热爱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就要继续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决不辜负这个新时代和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他在这里坚持着、奋斗着、收获着。曾被中共四平市委评为“四平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被省委宣传部、团省委评为“吉林省好青年”。